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问题及对策建议
“县”在我国行政区划管理体系中虽然层级较低,但辽阔的县域既是城市社会与农村社会纵横捭阖的“交叉点”,也是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彼此渗透的“结合部”,更是国家意志与百姓愿景融会贯通的“连心桥”。县域涵盖了我国 90%以上的国土面积和拥有68%的总人口,理所当然地可以被称之为国家的根基。所以秦汉以来,关于“郡县治,天下安”的说法一直被历朝历代奉为治国理政之经验。所以,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新时期内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坚固基础。但是尽管当前县域经济发展面临乡村振兴战略等历史机遇,但也面临外部环境复杂不确定、整个宏观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结构调整阵痛、资源环境约束增强、要素保障能力不足等挑战,恰是处于弯道 超车、追赶跨越的关键节点。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问题 (一)县域经济布局不合理 与一般的区域经济规划形式相比,县域经济的规划形式普遍较为单一,这主要是由于县域经济的布局并不合理,许多县域的区域规划以及地理空间划分较为单一。由于相关工作人员在合理规划县域经济布局的过程中,缺乏相应的责任意识以及规划意识,从而导致具体的规划方式比较单一,所规划出来的具体空间布局形式也非常简单。长期以来,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县域经济的发展情况,多年来不断出台了各式各样的优惠政策以及相关指令性文件。长期以来,由于相关工作人员缺乏对县域经济空间格局以及地理空间的合理规划,导致县域经济布局非常不合理,从而导致县域经济布局内部的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出现许多问题。 (二)县域经济结构单一,产业层次较低 我国政府相关部门为了进一步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主要采取了区域规划的形式,通过对县域整体布局进行合理完善的形式,优化县域的整体布局以及整体结构,调整县域经济的主要发展形势以及发展方向。首先,县域经济结构比较单一,具体的经济发展形势也非常简单,县域经济布局内部的各类产业层次也较低,三次产业之间不存在较为典型化以及个性化的发展模式与融合模式。并且在我国大部分乡村地区以及偏远地区内部,主要是以发展第一产业(农业)为主,并没有着重发展第二产业(工业)以及第三产业(服务业),从而导致在我国部分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之中出现了不均衡问题。 其次,从另一角度分析,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主要存在于乡村地区以及偏远地区,但与城市地区相比,乡村地区以及偏远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比较落后,经济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因此,县域经济的实际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许多的经济发展问题以及社会建设问题。由于我国极少数乡村地区以及偏远落后地区的三次产业结构存在着不均衡的问题,时间一长,便会导致乡村地区以及部分偏远落后地区,存在着经济发展格局以及发展模式方面的细节问题。 除此之外,由于我国县城整体的范围较小,人口较少,因此在发展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的过程中,面临着更加复杂的产业结构性调整问题。发展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需要依托较为全面化的经济基础以及发展基础,但是实际上,县城地区以及偏远落后地区并不具备此类基础。这就意味着,在我国县城地区以及相关乡村地区内部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依然存在较大阻碍与困难。县域经济结构单一主要表现在 : 一部分县城主要发展第一产业或者是与之相关的基础性制造行业,并没有发展第三产业以及其他服务业,从而导致县城的经济结构自身便存在着不协调的问题。在某一县城与其他县城之间形成连接关系的过程中,无法实现产业结构的深入调整,也无法实现经济结构的互补,这就有可能导致一部分极为特殊的县域经济发展区域内部并不存在着制造业或者是服务业,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非常落后。无论是发展第一产业或者是发展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均需要立足于基础性的产业结构之上,如果一部分县城自身根本就没有发展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最后可能会在发展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的过程中,出现非常复杂的产业结构问题。 (三)县域经济科技含量不高 当前情况下,我国绝大部分高等院校以及专业的研究机构均位于城市地区以及特大型城市地区之中。在我国乡村地区以及县域地区内部并不具备极强的教育能力以及科研能力,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各式各样的技术研究问题。由于县域经济科技含量不高,从而导致许多高新技术人才并不愿意进入县域以及乡村地区,实现自身人生价值,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个较为典型的恶性循环,导致县域地区的经济发展实力以及科技科研发展实力变得更加匮乏。虽然近年来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出台了相关的优惠政策,帮助县域地区以及乡村地区发展自身的科学技术能力,但是此类优惠政策并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乡村地区的科研能力不足问题,也不能够直接将高新技术人才引入乡村地区之中,无法从根本上提升乡村地区的技术研发能力以及现代化教育能力。科学技术对于县域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进一步提升县城地区以及乡村地区科学技术的研发能力以及经济发展能力尤为重要。 (四)资源环境要素约束强化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县域一般具有较好的生态环境,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县域生态环境破坏的因素越加复杂化,环境污染的源头越加多元化,叠加传统路径下的农业生产过程的污染,给县域资源环境管理带来很多困难。加上县域环保投入财力有限、环境管理人手有限、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粗放式的国土开发模式和资源利用方式依然存在,县域局部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压力较大,绿色发展任务艰巨。 (五)社会建设仍存在薄弱环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对进一步改善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诉求强烈,由于历史、政策、体制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等方面对县域进行了大量投入,但社会事业发展仍然面临制度性、技术性、操作性难题,供给质量与服务水平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公共服务相对滞后,民生“短板”突出,共享发展任务艰巨。社会治理能力仍需要进一步提高,法治建设有待加强。 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提升县域产业平台产业和就业承载能力 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症结在于打造县域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这就需要立足县域比较优势,以打造高质量县域产业平台为手段,以本地资源禀赋为依托,全面提升县域产业经济的竞争力。一是要加大对县域产业发展平台的政策扶持力度,补齐县域内产业平台公共配套设施短板,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改善配套服务、优化营商环境等措施,推动要素资源向县域产业平台集聚,进一步提高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二是以县城产业发展平台为核心,打造辐射乡镇、服务中心城市的县域产业集群。县域经济发展不是孤立的发展,而是要站在连接城乡、服务市场的高度上选择符合本地发展的产业方向。要立足本地区资源禀赋优势,引进培育具有潜在竞争优势的产业项目,开发利用以本地资源禀赋为依托的产品,将自身比较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 (二)加快推进以县城为核心的县域城镇化进程 过去我们在政策上要么强调小城镇、要么强调大城市对城镇化的拉动效应,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县城的重要性。县城在县域经济中是区域发展的核心,把县城做大做强做好才能提升本地居民的城镇化进程。对此,一是要持续完善县域中心城市功能,提升城区对农村人口的吸引力。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入力度,集中发展分散性城市服务体系,围绕县域城市居民需求,提供设施齐全、服务完善的新型城市中心,提升城镇居民生活品质。二是加快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乡村地区延伸。县域经济是一体化、融合化的发展,县域城镇化也不应该是一味的让农村居民进入城镇生活。要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乡村地区延伸,让县域内农村人口在不进行居住地空间迁移的情况下,也能够享受基本的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和城市文明生活。 (三)以改革创新全面激活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县域经济历来是整个国家最有活力的经济单元,这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在县域层面的最先实施。东南沿海地区在我国改革开放中先行一步,充分享受了制度改革的红利,乡镇企业大量涌现推动了东部地区的一些县市率先发展起来,成长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标杆。但是大部分县域经济特别是中西部县域经济的发展活力,还需要通过持续的改革创新来调动。一是要把深化改革创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好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等,构建适合县域经济发展的治理体系,稳定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活力。二是要注重培育县域经济创新能力。县域经济发展要善于打破固有的发展模式,加大引进创新人才、培育创新主体、打造创新平台的力度,在产业发展上要跟随 5G、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推动制造业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提升县域产业质量效益。参考文献:[1]王勇.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发展对策[J].商业观察,2022(18):53-56.[2]范毅,王笳旭,张晓旭.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与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20(09):60-62+88.DOI:10.19709/j.cnki.11-3199/f.2020.09.021.[3]陈超.新时代下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J].全国流通经济,2020(12):109-111.DOI:10.16834/j.cnki.issn1009-5292.2020.12.048.
2023-03-28 03:14:34